決戰脫貧S包養心得攻堅,難忘那一抹“扶貧紅”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db3dad682.12338724.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董振國、何偉

盛夏時節,廣西融安縣的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階段,當地干部頂烈日、冒風雨、披星戴月,奮戰在扶貧一線。在眾多忙碌的身影中,女干部顯得尤為不易。記者近日采訪了三位扶貧一線的基層女干部,她們克服家庭、性別、身體等重重困難,不喊苦不叫累,臉曬黑、曬紅了,她們自豪地稱之為“扶貧紅”。

“為了脫貧摘帽,大家都拼上了”

蓬亂的頭發、黑紅的臉龐,沾著泥巴和塵土的衣服……融安縣分管扶貧工作的副書包養網記石祖芝剛剛下村歸來,臉都沒顧得上洗一把。

“為了脫貧摘帽,大家都拼上了,也顧不上梳洗打扮了。”石祖芝笑著對記者說,“我們扶貧女干部的臉曬黑了、曬紅了,大家都不覺著丑,反而自豪地叫這是‘扶貧紅’。”

沙子鄉位于融安包養網縣東南部石山區包養,距縣城50公里,因道路崎嶇難行,記者到達這個鄉的三睦村石巖屯整整走了一個半小時。36歲的鄉黨委書記陶媚開著一輛落滿塵土的紅色私家車趕來。“這輛車風里包養來雨里去的,去年跑了1萬多公里,車牌都被塵土遮蓋了,一些朋友還笑話我‘這哪是包養女人開的車!’”

陶媚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從團縣委調到鄉鎮工作已有4年多,經過摸爬滾打,當年文靜的女大學生已成為一位潑包養辣的女書記。她一身運動裝打扮,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只有臉上那幅近視鏡,顯得干練中透出一些書生氣。

本來白白凈凈的她,在烈日下臉曬得紅紅的。陶媚說:“哪個女人不愛美,但現在脫貧攻包養堅任務這么重,顧不上講究了。”為了不讓群眾包養感覺跟干部有距離,陶媚在鄉里專門定了規矩:女干部下村不能打傘、不能穿裙子。

包養陶媚的隨身裝備中,總是常備著一雙解放鞋和一雙塑料涼鞋。“穿解放鞋走山路輕便不打滑,特別穩,穿塑料涼鞋再深的水也能蹚過去。”這都是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陶媚回憶起前兩年,當地遭遇一場50年不遇的洪水,在轉移群眾過程中,當時她穿了一雙橡膠雨靴,結果水位上漲太快,雨靴灌滿水后根本抬不起腳,于是她甩掉鞋子,赤著腳泡在水里,直到最后完成轉移。這次教訓也讓她此后把雨靴換成了塑料涼鞋。

做扶貧干部不易,做扶貧女干部更是不易

白天冒著高溫酷暑奔走在田間地頭、扶貧產業包養一線,晚上到貧困戶家里開展包養完夜訪已是深夜,這些對扶貧女干部已習以為常。在一個周末,一位鄉鎮女干部高燒近40度還堅持開扶貧會,石祖芝問她:“高燒40度你咋還來開會?”她回答說:“現在是39度。”

晚上進村入戶遇到狗和蛇是常事,這對女干部來說是個挑戰。陶媚夜訪時多次跌進水溝里,皮膚也常因毛毛蟲爬過而起紅疙瘩。陶媚告訴記者,鄉鎮工作時間長、強包養網度大,從周一到周五都在鄉里,經常是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11點才回宿舍。有時周六、周日也還要在鄉鎮處理工作。去年初以來,她瘦了14斤。

陶媚的愛人2015年10月至今年3月在另外一個鄉鎮的貧困村當第一書記。夫妻倆都在扶貧一線,兩個孩子全靠外公外婆帶。說到孩子,陶媚充滿了愧疚包養網:大女兒9歲,上小學3年級,陶媚一個學期也沒接送過她幾次,3年了只參包養加過一次家長會。

小女兒2歲零4個月。陶媚懷她時,正是石巖屯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期,她挺著大肚子每天在屯里忙活,經常下午兩三點還沒吃午飯,晚上還要加班到11點多,因勞累過度導致3次面臨流產危險。休產假期間,因為有重要工作,孩子只吃了5個月母乳就斷奶了。

因為天天泡在村里,石巖屯每個村民都認識這位女書記。讓陶媚頗為感動的是,村民看她懷著孕還這么拼很心疼她,熱情邀請她到家包養網里吃飯,有時拿出家里煮熟的紅薯、玉米塞到她手包養網里。

在陶媚一手推動下,“養在深山人未識”的石包養巖屯被打造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帶動了當地群眾加快脫貧步伐。

東起鄉黨委書記江昕頤畢業于廣西大學,是家里的獨生女,愛人在縣公安局工作。因為夫妻雙方工作都很忙,5歲的兒子和3歲的女兒全包養網靠外公外婆帶著。兩年前,江昕頤的母親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尿毒癥,每周要做兩次透析,還緊急搶救過兩次,現在更是隔包養網一天就要去透析一次。但母親從包養網未抱怨喊累,全力支持女兒的工作。

“媽媽病情加重,是幫我帶兩個孩子累的。”江昕頤哽包養網咽著說。

有時候母親做透析,孩子沒人照看,她只好帶著孩子去貧困戶家夜訪。

“白+黑”“5+2”的扶貧工作

作為包養主抓扶貧的縣領導,石祖芝面臨很大壓力:融安縣是自治區級貧困縣,今年要爭取脫貧摘帽,目前正是“大決戰”時期,縣委、縣政府出臺很多真扶貧、扶真貧的政策措施包養,縣、鄉鎮領導干部夜訪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大家“比學趕超”氛圍濃厚。

融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蔣玉對記者說:“為讓全縣早日脫貧攻堅,石書記帶頭沒日沒夜地干,沒見她有一天休息。”

沙子鄉共有3個貧困村,去年兩個貧困村脫貧,目前還有一個深度貧困村以及429戶1380人未脫貧。陶媚坦言壓力不小。

為決戰脫貧攻堅,今年5月開始,融安縣開展夜訪貧困戶活動,縣、科級包養網干部都要到貧困戶家中察民情、解民意、排民憂。沙子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649戶2205人包養網,鄉黨委書記、鄉長、人大主席和分管扶貧的副鄉長要分片走完所有貧困戶,每人需夜訪160多戶。截至目前,陶媚已經走訪了120多戶貧困戶。“群眾白天都要下地干活,晚上去不影響他們勞動。還有很多戶沒走完呢,得加把勁……”陶包養網媚說。

在東起鄉有個貧困村屯叫銅板屯,是當地有名的“空巢村”。近幾年,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幫扶下,銅板屯成立合作社發展規模種植和特色觀光旅游,如今村民返鄉就業、創業,村子逐漸熱鬧和紅火起來。

“扶貧需要‘領頭包養網雁’,銅板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地方,雖基礎差、底子薄,但群眾依靠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意愿很強烈。”江昕頤說,目前,鄉里全力打造以銅板屯為核心的農業核心示范區,推動脫貧攻堅示范點建設,也引來了飲水、觀光路、污水處理廠等不少項目,依托李花、油菜花等發展鄉村旅游初見成效。

江昕頤表示:“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不管有多難,我們都要用心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好。”

石祖芝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扶貧工作千頭萬緒,但最終都要靠基層干部來包養落實各項政策。現在,縣鄉村各級干部都在發揚“白+黑”“包養網5+2”的工作精神做扶貧工作。看到工作見到成效,包養貧困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有起色,群眾幸福指數提高,干部們沒有比這更欣慰的了。

TC:sugarpopular900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