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扶貧 三駕馬車助力老鄉精準脫貧_中國扶貧在線S包養app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7140088cc5f3.30903165.


  2016年四川省“科普進藏區”系列活動走進阿壩州紅原縣


  省科協下派到涼山州布拖縣四且村“第一書記”開展培訓

  12月初,我省脫貧攻堅工作迎來首場大考——2016年度全省脫貧攻堅省級驗收考核抽查工作培訓會在成都舉行,全面鋪開脫貧攻堅省級驗收考核。評判過往工作時,一個理念被反復提及,“扶貧必先扶智,治窮必先治愚”。

  扶貧先扶智,該從何著手?科普扶貧“三駕馬車”,是四川探索的新路徑。貧困地區落后,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滯后、勞動者科學素質相對較低。為此,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以“扶貧治愚并舉、優先包養壯大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立足長遠發展”為幫扶指導思想,創新方式,從科普推動產業發展、銀會合作、帶動老鄉科學素養提升領域三方發力,實現助力老包養網鄉精準脫貧目標。

  助力產業發展 增強“造血功能”

  貧困地區包養群眾脫貧,根本靠發展產業。適合的技術,則為撬動產業發展提供了“支點”。

  古根紅對此深有感觸。12月18日,這位簡陽市石板凳鎮高豐村的村民、當年的貧困戶正麻利地將運菌袋廢料搬運到卡車上。談起如今,他滿臉笑容,“原來掙不到錢,生病吃藥都成問題。現在跟著這個小伙子學養(食用)菌,房子都蓋新的了!”

  他口中的“小伙子”,就是當地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石板凳鎮食用菌種植協會常務副會長付飚。今年以來,付飚牽頭的農技協持續與石板凳鎮政府開展了“雙特”家庭幫扶活動。前者為“雙特”貧困家庭每戶免費提供價值1萬元的菌包2000袋,并免費培訓食用菌種植技術。在其帶動下,脫貧致富的貧困戶數以百計。
包養
  付飚和他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背后,是科協系統“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的鼎力支持。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了2.3億元獎補全省764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37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03個農村科普帶頭人。2007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了9070萬元獎補全省597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包養網253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285個農村科普帶頭人。以這3類主體為支撐,在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機裝備、循環農業包養等領域率先使用新技術新工藝,大力提升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生產經營的科技水平。

  除上述“班底”外,省科協利用自身優勢多方開展學會“結對子”幫扶,組織省級涉農學會幫助多個貧困縣農技協會培育人才、發展產業;推進專家“進一線”幫扶,建立科技專家團包養網隊,深入基層開展產業規劃等服務包養

  以科學普及助力產業發展,并不止于“生產”。在省科協支持下,涼山州還建立起村級“電商”服務點,通過網絡樹立當地綠色環保品牌形象,將特色產品推送全省甚至全國市場。“借助互聯網技術包養網+扶貧,探索‘以銷促產’幫扶模式。”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創辦有“天府農產品交易網”,助力2000余家農技協會拓展銷售,解決貧困戶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的難題。

  推動銀會合作 構建“金融支撐”

  要實現產業脫貧,橫在四川貧困群眾面前的障礙,除了技術就是資金。

  資金難題,正在因一種創新方式得到解決——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與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四川省分行深度合作,由基層科協組織篩選推薦優質農業產業項目和新型經營主體,銀行創新產品和服務與之對接,形成了資金和技術整合運用、優勢互補的“銀會合作”模式。

  銀行與協會共同發力,促成新模式迅速推廣。省科協安排科普經費作為“銀會合作”財政貼息資金。郵儲銀行包養四川省分行安排上百萬元經費開展“銀會合作、送貸上門”活動。省科協還與郵儲銀行、農技協建立包養網起三方信息交流常態機制,互相提供重點農技協與金融產品的信息服務,組織農技協與郵儲銀行適時開展點對點、點對面的對接活動。包養目前全省21個市(州)都召開了“銀會合作”工作推進會,20個市(州)簽署了銀會合作協議。

  至于效果如何?彭山縣觀音鎮果園村萬畝葡萄是最好的證明。如今每到葡萄成熟時節,這里就會擠滿前來體驗包養網田園風光的人們。

  彭山縣觀音鎮果園村葡萄協會共有215戶會員獲得“銀會合作”貸款,累計融資2200萬元,目前種植品包養種有36種,種植面積6000余畝,帶動周邊鄉鎮10000余畝,解決了48%的當地農村勞動力就業。2014年,協會的產值包養達3億多元,包養網園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萬元,超出全市農包養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倍多,大大促進了該區葡萄產業發展和老鄉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四川“銀會合作”項目累計發放貸款21230筆、金額38.07億元。各級科協和郵儲銀行開展的合作,涉及農業種植、養殖、加工、農產品流通等行業。

  站在新的發展階段,推動全省“銀會合作”還將建好基層農技協,解決“誰來貸款包養”問題;組織好金融服務供給,解決“如何放貸”問題等,從而充分發揮金融資本帶動的作用,強化農業技術推廣,加快建立多元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

  帶動科學素養提升 擺脫“思想貧窮”

  聲光體驗、電磁探秘、運動旋律、生命奧秘……今年年中,圍繞這一個個極富科學魅力的話題,一場包含數十件組裝和布展的小型化經典互動展品與科學表演的“科學大戲”包養,在大涼山的群山中上演。這是以“體驗科學”為主題的中國流動科技館涼山巡包養網展,讓廣大群眾在貧困地區也能享受到如同大城市科技館那樣的科普公共服務。“之所以窮,首先窮在思想。”涼山州布拖縣烏衣村貧困戶阿聰爾曲特意走了老遠的路,拽著孩子來觀展。“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不能讓娃兒吃了我沒文化的虧。”在他心中,科普就像外面的一面鏡子,反射出科學、文明、健康的包養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以科普推包養網動老鄉科學文化綜合素質,省科協正在全省建立起“流動平臺”——“科普六進”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今,共舉辦科普講座12次,受眾1.8萬余人次;在縣城街道開展科普宣傳11次,受眾1.4萬余人次;在全縣5個片區重點鄉鎮發放各類科普宣傳資料3.5萬余份,受眾11萬余人次;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5次。“流動科包養網技館”今年已完成逾10個縣巡展。

  此外,還有固定平臺——抓好科普陣地建設。省科協在全包養省范圍免費發放《四川科技報(農業版)》實現貧困縣全覆蓋;在貧困縣建成電子科普屏、科普活動室、科普畫廊。僅以省科協定點扶貧地布拖縣為例,今年特木里鎮中心校、交際河中心校和洛古鄉中心校被縣科協等單位聯合命名為縣級科普宣傳教育學校;落實資金30萬元,啟動該縣首個電子科普畫廊(LED顯示屏)建設包養網項目。

  延伸包養閱讀:

  扶貧也能“購買服務”

  助力老鄉脫貧,也能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實現?省科協用事實證明了它的可能。該協會就以購買社會服務包養網形式,在達州市宣漢縣開展了“基層科普陣地建設”和“農村科普培訓”兩個項目,針對農民開展農包養村科普陣地建設和農民技術培訓,大力推動農村包養網經濟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變“輸血包養網”扶貧為“造血”扶貧,科普助力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

  實施“基層科普陣地建設”,通過購買服務方式配齊和完善村級科普活動室圖書架、科普圖書、多媒體設備等相關硬件設施;健全和完善村級科普活動室管理制度。

  實施“農村科普培訓”項目,省科協先后聘請省級專家在宣漢縣廟安鄉、布拖縣四且村等地為當地產業大戶舉行了24場現場技術示范培訓,發放了1萬余份圖文并茂、淺顯易懂的青脆李和獼猴桃種植技術手冊、核桃和肉牛養殖手冊等圖書。(周正彬杜存)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